· 美食 · 正文详情

黄道周与邺山书院

栏目:美食 2021-07-20 14:30

黄道周(1585-1646)是漳州的一位圣人,也是明末的一位伟大的学者。十几岁的时候,他决定好好学习,广泛读书;当官,口无遮拦,胆大妄为;明清易手,受命危在旦夕,舍生取义,表现出一个儒生的高尚气节。好朋友徐霞客给了他很高的评价:“一个人唯一的石头。他的字画是馆中第一,文章是全国第一,人品是于海第一,他的学问直接是孔伷,这是古今第一。”

晚明讲学

讲学是儒家传统。子曰:“不修德,不谈学德,闻义不能动,不善不能改。是我的担心。”“讲学”是儒学教学的重要环节。讲学被儒家学者视为辩护和说教的重要方式。正式的书院讲学始于宋代,宋代儒生大多创办书院来教授,其中朱是最重视书院讲学的一位大家。他创办并重建了白鹿洞书院、岳麓书院、汉泉经社等多处教育场所。朱曾知主政一年,而《漳州府志·宦绩·朱》言其“每旬必引官入州读书,以而谈小学为其义;六天县下学,也是。”。黄道周出生于张喜安县,深受朱子的影响。而明末糟糕的政治生态让他不愿意也不可能长期留在朝鲜。他“活了二十年,活了不到三年”(《黄章璞集》卷三《感恩与疏》),有更多的时间在深山里生活,讲学教书。

讲学风气在明代极为盛行。黄宗羲的《明儒学案序》说:“有文章在明代成就很大,未必能超越前代;至于讲课,鱼雨说的。”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以来,王守仁非常重视以讲学的方式宣扬其学说,掀起了以阳明学为主流的讲学浪潮;以顾宪成、高攀龙为首的林东学派号召学者们回到朱成讲学,试图拯救世人的心灵,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与黄道周并称为“明末二大儒”的刘,在庐山(今绍兴)讲学,形成“慎独”之学;当时,黄道周还在荣潭、漳州、福建、迪达书院、余杭、浙江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讲学。《明史·列传》说“陶、周学贯古今,士聚四方”。其中,漳浦明成殿和漳州野山书院是他晚年最重要的讲学场所。

黄道周在野山书院

野山位于漳州江东大桥西侧,北溪河畔,环境幽静,风景秀丽。它适合讲课和教学,并且离黄道周蔡雨晴夫人的家不远。因此,黄道周在崇祯六年(1633年)就计划在这里修建书院,但由于某种原因未能成功。

崇祯十六年五月,黄道周正式开始修建野山书院,于崇祯十七年八月底完工。建有三金殿、和声殿、音乐厅等楼阁十余座。其中,鹤山堂是圣贤的教会,教会的名称应该取孟子中“善待他人”和大学中“止于至善”的意思。昔日姐妹拜朱、陈淳、、王雨、高登、陈振声、、林葵、蔡烈,并称“九先生”。由此出发,三金堂和乐兴堂是讲学的场所,黄道周在第二个堂讲学三次。

根据庄琦道编的黄道周《崇祯十七年年谱》,黄道周于5月9日和10日在新落成的三金殿举行了两次质询大会,阐述了《中庸》中“好学、务实、可耻”的宗旨。由于当时交通不便,3月19日明朝灭亡的消息到5月27日才传到漳州。黄道周带领弟子在野山书院树立了崇祯皇帝的精神地位,“光着头发哭的人三天”,并制作了《野山讲堂哭文帝》,这是极陈的“爬龙不被抓,泪从天而降;在没有支撑的情况下唤醒角斗士的手臂,从地上切下肝脏。9月1日,黄道周在乐兴堂举行最后一场讲座。据侯振平《黄道洲年谱著述书画考》一书记载,约有404人参加。

心胸开阔

黄道周让弟子们保持“性中有光”:“当世界崩塌,人被烧焦时,我的体色有时被破坏,我的爪子和指甲有时被损坏。在这方面,我的白色土地是明亮的,明亮的,没有一开始的损坏或损失。”他强调仁义礼智,肯定恢复大义:“仁义礼智,永远同根。国家革命化的时候,士绅政客讨论这个消息。仲尼写了一部《春秋》,他的想法是勤王、贼、报仇。”希望文人墨客能“同仇敌忾,同心同德”,收复河山。所以这个讲座也是北伐光复的动员大会。会后,9月15日,黄道周启程前往弘光招兵买马,再也没有回来。

作为晚年苦心经营的讲学场所,黄道周对野山书院有着深厚的感情。在出关抗清之前,弟子庄琪伟因为服侍老母而要求返回。纪事报说:“第二天,我开始告诉我的丈夫,他的丈夫说,‘代我向叶山问好。我也想回去,不知道什么时候!”盖先生没有匆忙忘记野山。“殉难后,黄道周的儿子和师父从南京回到家乡迎接他的遗体时,首先在野山设立了精神阵地。"弟子们留在野山,为他们的位置哭泣. "然后就埋在漳浦了。因为野山是伟大儒家精神的系,所以也成为了后来漳州士人的精神家园。

完美一代

文化具有超越政治、种族、时间的力量空,可见清乾隆皇帝称黄道周为“完美的一代”。根据潘在漳州府志的《重建野山讲堂碑刻》可知,清代乾隆年间,巡台御用单德牧主持讲堂重建,并以赖、洪思等为师,在讲堂内供奉黄道周。

黄道周在道德上严格自律。他曾说:“自从我出生以来,我从未告诉过我的妻子、我的朋友、鬼神和李习安。”(《黄漳浦集》,卷十九,《去捕与兄书》)体现了坦荡爽朗的君子人格。(郑晨曦)

点击展开全文

上一篇:wwcd 南京物联与CHIP联盟首次亮…